|
对于球迷来说,CBA拉拉队是球场上另一道风景;对于宅男来说,她们是电脑里的女神。篮球场上,她们是快乐的精灵;聚光灯外,她们也有着自己的困惑。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们的真实的酸甜苦辣。
职业化困惑:生存艰难 一场人均收入200元
一些独立拉拉团队几年前就开始了公司化运营,它们与俱乐部签订打包合同,但整个联赛的整体投入水平都偏低,俱乐部对拉拉队的投入场均能达到1万元就算是相当不错,但这还要刨去衣食住行等各种成本,偶尔外聘的街舞、杂技等演出也要算在其中。各拉拉队也大多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。
一场CBA比赛需要10-16名拉拉队员,每个队员真正分到手里的也就200元左右,剩下的钱也很难让团队盈利,CBA表演很多时候是“亏本的买卖”。CBA挣不到钱,只能从别的地方想办法。开舞蹈工作室授课,承接商业表演,都是收入的来源,但也不太稳定。
激烈竞争:同城竞争如甄嬛
同城球队的较量叫做“德比大战”。当一座城市拥有两支拉拉队,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同样是唯一道理。
广东有广东、东莞和佛山三支球队,同样也有舞时尚、茗星和新星三支拉拉队。“三国杀”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。2009年之前,舞时尚在广东一家独大。但当原舞时尚成员云卿等人自立门户创建茗星后,珠三角成了看不见“硝烟”的战场。
CBA是中国拉拉队的源头和根基,慢慢已经辐射到排球、足球等其他体育项目。相信大家都能体恤她们的辛酸与不易,同时也希望CBA拉拉队能有更好的发展,为现场球迷带来更精彩、更专业的表演。 |
|